《瞭望》刊发文章:就业矛盾向“新”破解

2025-03-19 15:39:15   来源:新华社
 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3月17日出版的2025年第11期《瞭望》新闻周刊刊发了题为《就业矛盾向“新”破解》的文章。摘要如下: 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2024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,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.1%,就业形势总体平稳。与此同时,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,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深度调整,“有活没人干”与“有人没活干”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仍存。       结构性就业矛盾呈现新特点   其一,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、传统产业持续升级背景下,人才供需结构分化,岗位替代效应持续扩面。受访专家表示,劳动者技能发展是一个慢变量,总体上跟不上新技术的加速演进。新旧动能转换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,向就业领域持续传导,结构性就业矛盾加速呈现。   其二,人口结构变化加大人岗适配难度。2022年起,中国总人口出现减少,人口老龄化、劳动力大龄化趋势更加明显。   其三,劳动力区域分配仍欠均衡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、教授赵忠说,近年来,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,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吸引力逐渐增强,越来越多劳动者选择返乡就业创业。但总体看,劳动力区域分配仍欠均衡,使得结构性就业矛盾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特征。      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  构建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、覆盖职业生涯全程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,可以在满足劳动者成长需要的同时,动态适应产业发展变化,减少供需错位。   ——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。产业升级带来诸多就业新增量,统筹研判产业发展前景,可将潜在人才需求反馈至人力资源供给端,提前培养储备人才,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。   ——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。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主阵地,应与国家战略所需同频共振,聚焦产业创新实际,优化调整学科设置,加快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。   ——加快构建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。职业教育对市场需求的嗅觉更灵敏、反应更迅速,其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职业成长需求,缩小人力资源的供需差异。   ——推行项目化职业技能培训。技能培训在短期内能快速精准弥补个人就业能力短板,与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、成人教育等形成互补,实现产业与人才协同发展,助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。       提升就业服务保障水平   近年来,中国就业公共服务不断下沉,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下,就业服务体系持续完善。   “AI赋能就业服务可以为求职者性格特征、行业岗位特征画像,大幅提升人岗匹配效率和求职招聘精准度。”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、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说。 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,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,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。“目前,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取得显著进展,截至2024年底参保人数已达1037.99万人。但仍需在覆盖范围、认定机制和风险预防等方面持续细化。同时,推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机制改革,以权益保障促高质量充分就业。”张成刚说。       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  近年来,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,以产业促发展,以发展带就业,让更多劳动者在家门口端稳“饭碗”,缓解区域人力资源失衡问题。   产业有序转移与承接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,助力改善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,增加就业机会,提高就业承载力。发展县域经济在带动第一产业提质升级的同时,可以吸纳更多乡村富余劳动力,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增收。   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,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,促进劳动力在各区域之间配置更加均衡,进一步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。”赵忠说。(完)
【记者:刘淏煜,熊轩昂,吴剑锋,刘惟真,闵尊涛 】
原文链接:https://home.xinhua-news.com/v2/rss/newsdetaillink/e2f65852b24d9c750cc18082661562c7e73c2ad5f74e24bf/1742369955000

财经新闻 ECONOMIC NEWS

24小时排行 LEADERBOAR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