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兰州3月17日电(何问、贺晋、刘克英)“有心配树不怕高,家住高山不怕风……”地道方言吼唱出来的高亢曲调,像山脊上刮起的阵阵强风,听得人身心震颤。对于演唱者、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学生丁佳明来说,这就是西北民歌“花儿”的独特魅力——满含着粗犷与豪情。
“花儿”是中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歌形式,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它一般曲令固定,可在演唱时随性填词,常被人们用来咏唱爱情与生活,不论是草原牧民,还是田间劳作的农民,都爱随口唱上两句。有人说,“花儿”的随性,和当代流行的嘻哈说唱里的即兴发挥很像。
随着时代发展,古老的民歌已不再局限于地域与口口相传的传播模式,而是“绽放”在更广阔的世界中。
今年20岁的丁佳明演唱“花儿”已近10年。他出生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,这里是“花儿”的主要传唱地之一。小时候,他每次随父亲放羊,父亲都会教他唱上一段,长大以后便学着自己填词、伴奏。
上大学后,丁佳明和室友拿起手边的吉他唱起“花儿”,没想到“悠扬的民谣吉他与豪迈的歌声碰撞,仿佛天作之合”。随后,丁佳明将用吉他伴奏唱“花儿”的视频发到网上,很快受到网友关注。吉他伴奏减轻了演唱“花儿”的上手难度,逐渐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参与热情。
网络上、现实生活里,新方言、新乐器不断加入,“花儿”拥有了更多样更时尚的“打开方式”。丁佳明也成为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琴房内的“明星”,与更多年轻人在业余时间共唱。
在关注和指导年轻一代创新演奏形式之余,传承传播“花儿”已有10余年的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教授薛忠十分注重“花儿”艺术记录方式的更新。
“‘花儿’来源于最朴素的乡土生活,一山一沟一调令,共同组成了‘花儿’的原汁原味。”薛忠说,传统“花儿”的演唱主要依赖口口相传,使用现代技术对其曲令进行系统性、专业性、规范性记录十分必要。
10余年间,薛忠带领团队上山下乡,不仅用影像记录每位“花儿”演唱者的音调,还将音调写成五线谱,希望更全面地记录下原始的“花儿”。如今,薛忠收录的200余首“花儿”都收录在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。该中心成立于2013年,收录着全省各地包括“花儿”在内的各类民歌。
随着“花儿”爱好者不断增多,薛忠利用闲暇时间还会教授大家演唱。教学过程中,他还时常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地域文化对“花儿”进行二次艺术加工,希望让大家在传承“花儿”的同时,也加强对家乡文化的传播。
“花儿”悠扬,从牧羊人的口中传出,又在吉他弦间焕发新生,在年轻的创作者中焕发别样光彩。(完)
【记者:何问,贺晋,刘克英 】
原文链接:https://home.xinhua-news.com/v2/rss/newsdetaillink/e9c31a79d6d611cd6aaecda71ea54c6a4568419fcbf896a1/1742209098000